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冷夜晚的声音景象,通过四种不同的声音传递出孤寂凄凉的氛围。
前四句写更夫打更的声音:军队的虎旅更声早早传来,蛤蟆更(古代夜间报时工具)的报时声越来越深沉。这声音敲碎了街市的月光,也击碎了五更天未眠人的心。这里用"迸裂"形容更声对心灵的冲击,非常生动。
五六句写霜夜里的声音特质:因为霜重,声音显得特别清脆;但风太大,声音又容易被吹散。这两句通过声音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衬托出夜晚的寒冷。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当下的更声联想到秋天馆舍里的捣衣声。这种声音的转换,让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全诗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声音作为主线,通过更声、风声、捣衣声等不同声响的交替,营造出一个寒冷孤寂的夜晚氛围。诗人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这些声音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的孤寂和思念。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