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过三君祠(庚戌、辛亥稿,清宣统二年、三年、民国元年)
濛濛城郭倚斜曛,十万人家半暮云。
草木变秋连五岭,文章憎命吊三君。
荒祠芜没鼪鼯径,坏阁啁啾燕雀群。
何处凭高许长啸?青天碧海断知闻(祠有天海澄清阁。)。
草木变秋连五岭,文章憎命吊三君。
荒祠芜没鼪鼯径,坏阁啁啾燕雀群。
何处凭高许长啸?青天碧海断知闻(祠有天海澄清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日傍晚路过三君祠的萧瑟景象,充满了怀古伤今的感慨。
开头两句用"濛濛"和"斜曛"勾勒出一幅朦胧的黄昏画卷,整个城郭笼罩在暮色中,十万人家仿佛漂浮在晚霞里。这里用大场景的描写,营造出苍茫寂寥的氛围。
中间四句转入对三君祠的具体描写。诗人看到秋色蔓延到五岭,联想到"文章憎命"的命运(暗指有才华的人往往命运多舛),不禁为祠中供奉的三位先贤感到哀伤。祠堂已经荒芜,成了黄鼠狼的通道;破败的楼阁里,只有燕雀在叽叽喳喳。这些细节生动表现了祠堂的衰败。
最后两句情感达到高潮。诗人想找个地方登高长啸,抒发胸中郁结,却发现连祠堂里著名的"天海澄清阁"也无法让他与青天碧海对话。这个结尾既表达了孤独苦闷,也暗含了对时局的忧虑。
全诗通过衰败的祠堂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先贤的追思、对文人命运的感慨,以及在时代变迁中的迷茫。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一首典型的借景抒怀之作。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