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和通伯侍御 其一

极为东南镇此寰,岩岩气象许谁攀。
九天日月摩千古,万里华夷镇一山。
培塿众形从起伏,乾坤此老自安閒。
也知开辟从真宰,领得中原正气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泰山的雄伟气势和它在中华文化中的崇高地位,语言豪迈,充满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前两句直接点出泰山在东南地区的镇守地位,用“岩岩气象”形容山势险峻,反问“许谁攀”强调其难以征服的威严。三四句用夸张手法写泰山之高(触摸九天日月)、之广(俯瞰万里山河),凸显它跨越时空的永恒感。

五六句通过对比手法,将泰山比作一位安闲的老人,而周围的小山丘(培塿)像起伏的众生,突出泰山的沉稳大气。最后两句升华主题,将泰山与天地初开的“真宰”(造物主)联系起来,说它凝聚了中原大地的浩然正气,赋予泰山精神象征意义。

全诗通过空间(高低、远近)、时间(古今)的多维度描写,把一座自然山峰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载体,让读者感受到中国人对“五岳之首”的特殊情感。诗中“摩千古”“镇一山”等动词的运用尤其传神,让静止的山有了动态的生命力。

庄昶

庄昶(1437~1499)明代官员、学者。字孔暘,一作孔阳、孔抃,号木斋,晚号活水翁,学者称定山先生,汉族,江浦孝义(今江苏南京浦口区东门镇)人。成化二年进士,历翰林检讨。因反对朝庭灯彩焰火铺张浪费,不愿进诗献赋粉饰太平,与章懋、黄仲昭同谪,人称翰林四谏。被贬桂阳州判官,寻改南京行人司副。以忧归,卜居定山二十余年。弘治间,起为南京吏部郎中。罢归卒,追谥文节。昶诗仿击壤集之体。撰有《庄定山集》十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