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石鼓歌
我闻周宣狩岐阳,其时中兴王业昌。
作诗刻字传永久,辞高二雅文三仓。
遗碣累累至今在,鬼护神呵更显晦。
自岐徙汴复入燕,幸遭珍重休明代。
鸿都石经久已讹,此鼓完好曾不颇。
文庙之中戟门畔,几回剔藓为摩挲。
固知至宝非容易,合令安顿森严地。
今皇文治迈成周,讲求自是词臣事。
谁人得比韩愈才,斡旋风云天汉来。
惟有岣嵝一片石,千秋万古共崔嵬。
作诗刻字传永久,辞高二雅文三仓。
遗碣累累至今在,鬼护神呵更显晦。
自岐徙汴复入燕,幸遭珍重休明代。
鸿都石经久已讹,此鼓完好曾不颇。
文庙之中戟门畔,几回剔藓为摩挲。
固知至宝非容易,合令安顿森严地。
今皇文治迈成周,讲求自是词臣事。
谁人得比韩愈才,斡旋风云天汉来。
惟有岣嵝一片石,千秋万古共崔嵬。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看到古代周宣王时期留下的石鼓,感慨这些文物历经沧桑却保存完好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讲石鼓的传奇身世。诗中用"鬼护神呵"形容这些刻着古诗的石鼓像有神灵保护一样,从陕西岐山到开封再到北京,跨越千年依然完好。作者特意对比了汉代太学里已经残缺的石经,突出周代石鼓保存的完整性。
第二,写作者的文物情怀。诗中描写作者在文庙戟门边反复抚摸石鼓、清理青苔的场景,就像现代人在博物馆隔着玻璃仔细端详国宝一样。通过"几回剔藓为摩挲"这样生动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古人对待文物的珍视。
第三,借古颂今的深意。最后将当朝比作周代盛世,把保护文物说成是文臣的职责。特别提到唐代韩愈也曾为石鼓作诗,用"岣嵝一片石"的比喻,把石鼓比作衡山主峰般巍然屹立,暗示这些文物承载着永不磨灭的文化精神。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作者站在石鼓前,既看到了千年前周宣王中兴的辉煌,又联想到历代文人(如韩愈)对它的咏叹,最后落点到当代的文化传承,形成了一条绵延不绝的中华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