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夕见美人过浮桥

雁齿螭头影动摇,金波玉镜夜迢迢。
忽逢罗袜轻盈步,疑是鲛人出卖绡。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月光下邂逅美人的梦幻场景,用四个画面串联成一首视觉与想象交织的小夜曲。

第一句"雁齿螭头影动摇"像电影开场的长镜头:月光把浮桥的木桩(雁齿)和石雕(螭头)投影在水面上,随着水波轻轻晃动。这里用"雁齿"比喻桥桩的整齐排列,"螭头"指桥头的龙形雕刻,两个精巧的比喻让静止的桥梁突然有了生命。

第二句"金波玉镜夜迢迢"把镜头拉远:月光把河面变成流动的金色绸缎(金波),又像一块巨大的玉镜,夜色显得格外悠远。这里用贵重物品作比,暗示整个场景的珍贵难得。

最精彩的是后两句的转折。前两句铺陈的静谧画面,突然被"罗袜轻盈步"打破——丝绸袜子踩着轻盈步伐的美人出现了。诗人用"忽逢"强调这种相遇的意外,就像月光里突然绽放的花朵。

结尾的"疑是鲛人出卖绡"堪称神来之笔:美人飘逸的衣裙让人怀疑是海底鲛人(传说中的织绡者)来售卖丝绸。这个联想既呼应了月光如水的气氛,又把现实中的邂逅升华成神话般的奇遇。全诗就像用月光、水波、丝绸编织的梦境,把一次夜间的偶遇写得既真实又空灵。

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