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对比手法,展现了乱世中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前半段描写五代十国战乱时期("五季"指五个短命朝代),社会黑暗混乱如同昼夜不分。许多读书人("士")为求温饱,不惜卑躬屈膝讨好权贵,像饿狼般只顾填饱肚子。
后半段笔锋一转,歌颂郑遨(号"逍遥先生")这样的隐士。他像修行者般静心隐居("冥心栖灵颢"),通过服用松脂养生(古人认为松脂能祛除体内邪气),在污浊的世道中保持精神独立,就像站在尘埃之上的高人。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两种形象的强烈对比:一边是苟且偷生的俗人,一边是超然物外的隐士。通过这种对比,诗人表达了"乱世中更要坚守精神品格"的价值观,就像现代人常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最后描写隐士"独立尘壒表"的画面感很强,让人联想到武侠片中世外高人的形象。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