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洋城望海

平沙鸥鹭日萧萧,水屋渔村隐丽谯。
隔浦烟钟投市晚,依人海鸟避风遥。
残秋客去空留菊,荒邑官閒祗看潮。
满目云涛增浩淼,故山丛桂为谁骄。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洋城眺望大海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幅秋日海滨的苍茫画卷。

开篇两句用白描手法勾勒出海边日常:沙滩上鸥鹭鸣叫,渔村水屋掩映在城楼旁。这里用"萧萧"形容鸟鸣,既写声音又带出秋意,而"隐"字让渔村和城楼形成虚实相映的画面感。

中间四句通过四个典型场景层层递进:对岸寺庙的钟声伴着暮色传来,避风的海鸟亲近人类;秋菊空自开放而赏花人已离去,闲散的官员只能独自看潮。这些画面共同营造出寂寥的氛围——钟声反衬寂静,海鸟暗示孤独,残菊象征别离,看潮体现无聊。

最后两句将视野推向壮阔的云海,却突然转回对故乡桂花的惦念。这种从宏大场景到私密情感的切换非常巧妙:眼前波涛越浩瀚,越凸显对故园小花的牵挂。"为谁骄"的疑问,既是问无人欣赏的桂花,也是诗人自问漂泊的意义。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平静下的落寞。诗人没有直接说愁,但通过鸥鹭、残菊、闲官等意象,让读者感受到他客居他乡的孤独。特别是结尾处,明明望着无边大海,心里想的却是家乡的桂花,这种对比特别能引发游子的共鸣。写景时远近结合、动静相宜,抒情时含蓄深沉,正是古典诗歌"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典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