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峰读书五首 其三

昔我先大夫,早被京兆荐。
著述鄙小儒,往往贯笺传。
赋命胡不延,识者每嗟唁。
羁贯奉遗书,稍爱趋笔砚。
虽踰三纪馀,手泽犹未散。
家学讵易承,勉旃绍编缮。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儿子怀念父亲、立志继承家学的情感自白,语言朴实却充满力量。

前六句写父亲:诗人回忆父亲年轻时就被京城高官推荐,学问深厚看不起那些死读书的儒生,擅长给经典做注解。可惜父亲寿命不长,了解他的人都为之叹息。这里透露出两个信息:父亲是位有真才实学的学者,同时暗示了家学渊源深厚。

中间四句写自己:诗人从小("羁贯"指童年)就捧着父亲留下的书,渐渐喜欢上写字作文。虽然三十多年过去了("三纪"指36年),但父亲的手稿依然保存完好。这里用"手泽"(原指手汗留下的痕迹)这个细节特别动人,仿佛能看见诗人小心翼翼抚摸父亲遗稿的画面。

最后两句是决心:诗人清醒地知道继承家学并不容易,但仍决心努力整理编修父亲的著作。"勉旃"(意思是"加油干吧")这个词就像在给自己打气,让我们看到一个背负着家族文化使命的读书人形象。

全诗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跨越时空的父子传承——不是简单的血脉延续,而是通过书籍和学问完成的精神接力。诗人对父亲的敬仰、对学问的敬畏,以及"不能让家学断在我手里"的责任感,都浓缩在这短短十二句中。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文化传承的重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