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轻松幽默的笔调,讲了一个关于墨的有趣故事。
前两句说:每年衣袖都被墨染得乌黑,但写不出什么好文章。这里用"两袖染乌"的夸张画面,生动表现了文人整天埋头研墨写字的状态,同时自嘲虽然用功却没什么佳作。
后两句突然转折:虽然写不出妙笔文章,但用这墨在天涯漂泊时写思乡诗倒是正好,就像古人把"思鲈鱼"刻在背上表达乡愁一样。这里用"思鲈"的典故(西晋张翰因思念家乡鲈鱼而辞官),把墨拟人化,说它最适合用来抒发游子情怀。
全诗妙在:
1. 用日常的"衣袖染墨"细节,带出文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2. 自嘲中藏着对创作的思考——好作品未必需要华丽辞藻,真情实感更重要
3. 把普通的墨写得有灵性,仿佛它天生就懂得游子的心事
就像现代人自嘲"熬夜写方案头发都秃了,最后只憋出个PPT",但转念一想"不过用来写家书倒是情真意切",在幽默中流露温暖。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