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爱花老人(董老)的生活情趣,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传递出温暖的生命力。
前四句像一组生活特写镜头:董老喜欢种花,屋里屋外都摆满花枝,连侍女们(钗鬟)都忍不住夸赞。那些看似枯萎的枝条被他细心照料后,竟然开出娇嫩的花朵。这里用"枯枝发新芽"的意象,暗喻老人用爱心赋予事物新生。
后四句转入更诗意的场景:春日里,老人像孩子般快乐地坐在黄莺旁边赏花;夜深时,却又像个多愁善感的诗人,担心月光会伤害花朵。最后两句点明主旨——正是这种对花草的温柔呵护(多情),成为老人延年益寿的秘诀。
全诗妙在把寻常的种花小事写得充满人情味。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园艺爱好者,更是一个用细腻情感滋养生命的老者。诗人通过"花与人相互滋养"的巧妙构思,告诉读者: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温柔,本身就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