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雨后宁静的禅意场景,通过几个生活化的画面传递出悠然自得的心境。
前两句用两个精巧的比喻开场:古琴的琴弦像雨线般整齐垂落,砚台里蓄满的墨汁像积蓄的雨水。这两个日常物品的描写,暗合了雨后湿润宁静的氛围。
中间四句点明主旨:真正的道理往往在静默中获得(就像雨后万物的生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是可贵。屋檐高高翘起,山峦却低俯相迎,雨停了才有客人来访——这些意象都在说"动静相宜"的生活智慧。
最后两句像一组生活镜头:主人随意打扫着禅房的坐榻,对着墙角的藤蔓轻声吟诗。没有刻意追求禅意,却在最普通的扫榻、吟诗动作中,自然流露出超脱世俗的闲适。
全诗妙在把深刻的禅理藏在雨后家常场景里:琴砚、屋檐、藤蔓都是寻常物,但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空灵的意境。诗人告诉我们:不必刻意寻幽探胜,只要内心宁静,在雨后的扫榻吟诗中,也能遇见生活的诗意。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