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科举落榜后的复杂心情,既自我怀疑又心怀感激,非常真实动人。
前两句"才薄命如此,自嗟兼自疑"直白地道出落第后的心境:觉得自己才华不够,命运不济,一边叹息一边怀疑自己。这种自我否定是很多考试失利的人都会有的感受。
中间四句写出了矛盾心理:明明遇到了赏识自己的考官("遭逢好交日"),却还是在公平考试中落榜了("黜落至公时")。用"倚玉"(靠着美玉)形容自己高攀不上,"穿杨"(百步穿杨)比喻考试成功却未能实现,都很形象。
最后两句最有人情味:考官特意请他坐下谈话,还让他即兴作诗。这个温暖举动让作者既惭愧又感动,说明虽然落榜,但他的才华还是得到了认可。
整首诗好就好在真实——不掩饰失败后的沮丧,又诚实地记录了他人的善意。这种在挫折中依然能看到希望,在自卑中仍心存感恩的心态,特别能引起共鸣。对现代人来说,这首诗提醒我们:失败时不必全盘否定自己,要记得那些给予我们温暖的人。
杨凝
杨凝(?—802)唐代诗人。字懋功,虢州弘农人,杨凭之弟。生年不详,约卒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少孤,受母训。长善文辞,与兄凭、弟凌皆有名。大历中,踵擢进士第,时号“三杨”。凝由协律郎三迁侍御史,为司封员外郎。坐厘正嫡媵封邑,为权幸所忌,徙吏部。稍迁右司郎中。宣武董晋表为判官。亳州刺史缺,晋以凝行州事,增垦田,决淤堰,筑堤防,水患为息。时孟叔度纵横挠军治,凝亦荒于酒。董晋卒,(公元799年)凝走还京师,阖门三年。拜兵部郎中,以痼疾卒。凝著有文集二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