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老禅师的晚年感悟,用朴实的生活场景传递深刻的修行智慧。
前两句是禅师对后辈的叮嘱:学禅不要迷迷糊糊瞎琢磨,要像寻找北斗星那样明确方向。"法身"代表人的佛性,"北斗藏"比喻佛法真谛就像藏在北斗星的位置一样清晰可寻。
中间四句是禅师自述现状:年老体衰得像干枯的树木,见到求教者也没力气多作解释。这里用"尪羸"(瘦弱)和"无力"的生动形象,展现修行者返璞归真的状态。
最后两句最妙,禅师说只有锄头懂他的心思——在金刚山种松树时,锄头翻土的每一下都是禅意。这里"钁头"(锄头)象征最平凡的劳动工具,"栽松"代表修行功夫,"金刚"既是山名也暗喻佛法坚固不坏。诗人把深奥的禅理融入种树锄地的日常,说明真正的佛法不在高谈阔论,而在脚踏实地的生活实践中。
全诗就像一位老农闲话家常,却道破了修行的本质:用最平常心做最平常事,一锄一铲间都是通向觉悟的道路。这种将哲理生活化的表达方式,正是禅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释晓聪
释晓聪(?~一○三○),韶州曲江(今属广东韶关)人,俗姓杜。少依云门寺得度,周游荆楚,至洞山依诠禅师。真宗大中禅符三年(一○一○),嗣继诠禅师。仁宗天圣八年卒。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一一。一说为青原下九世,文殊真祥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五)。今录偈、颂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