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周公谨见寄

空山学仙子,满耳笙箫听。
谁知九天上,云扉本不扃。
度世同御风,蓬蓬随飘零。
又如芬陀花,出火而青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超脱尘世的修行者形象,充满仙气与自由感。

前四句写修行者独自在空山中修炼,耳边仿佛能听到仙乐(笙箫)。但诗人突然转折说:其实天上的云门(天门)从来都是敞开的——暗示真正的仙境并不遥远,关键在于心境。

中间四句用两个比喻形容修行状态:
1. "御风而行"的仙人,自由自在地随风飘荡,体现无拘无束的生命状态。
2. 像芬陀花(佛教圣花)那样,即使经过烈火焚烧依然保持青翠,象征修行者历经磨难却初心不改。

全诗核心是表达: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刻意追求仙境,而在于保持如风般自在、如花般纯净的心境。那些看似神秘的仙界大门,其实一直向内心澄明的人敞开。诗人用飘逸的意象告诉我们,超脱世俗的关键是内心的自由与坚韧。

马廷鸾

马廷鸾(1222年—1289年),字翔仲,号碧悟。宋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市)众埠乡楼前村人。幼年丧父,贫不改志,刻苦读书,淳祐七年(1247),马廷鸾赴京参加乙未科省试,获进士第一,殿试为第四,一举成名。他一生勤政爱民,秉性正直,从地方官直至宰相高位。惜南宋朝廷为权奸把握,不能尽展其才华。度宗朝奸臣贾似道、丁大全当国把持朝政,视为异见,受其压制,迫于内忧外患,廷鸾饮恨引退。宋亡,马廷鸾拒绝与元政权合作,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