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雨后山林的清新画面,充满动感和生机。
前两句"千山雨过琼琚湿,万木风生翠幄稠"写雨后景象:群山像被雨水洗过的美玉般湿润透亮,树林在风中摇曳,茂密的枝叶像绿色帐篷一样层层叠叠。这里用"琼琚"比喻山色,用"翠幄"形容树冠,既形象又雅致。
后两句"行遍曲阑人影乱,半江浮绿点轻鸥"转入人物活动:游人穿梭在曲折的栏杆间,身影交错;江面上漂浮着绿意(可能是倒映的树色或浮萍),几只白鸥轻盈地点缀其间。"人影乱"和"点轻鸥"的对比,一密一疏,一动一静,形成有趣的画面感。
全诗通过"雨湿""风生""人影""鸥点"等动态描写,把静止的山水画活了。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刻画,流露出闲适愉悦的心情。最妙的是最后"半江浮绿点轻鸥"这句,就像一幅水墨画的留白,给读者无限想象空间。
黄公望
黄公望(1269-1354),元代画家。本姓陆,名坚,汉族,江浙行省常熟县人。后过继永嘉府(今浙江温州市)平阳县(今划归苍南县)黄氏为子,居虞山(今宜山)小山,因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法,得赵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画笔力老到,简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晚年以草籀笔意入画,气韵雄秀苍茫,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擅书能诗,撰有《写山水诀》,为山水画创作经验之谈。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