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文人在郊外斋戒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创作中的苦闷与灵感的微妙关系。
开头两句用对比手法:前句说如今真正的好作品很少见("大音稀"),后句却描写低垂的云朵亲近灵巧的树枝,暗示自然中处处存在美好,反衬文人创作的困境。
三四句直白地表达了作者的创作苦恼:觉得自己学问浅薄("钝学"),常感叹灵感来得快去得也快;虽然思维迟钝("痴肠"),却仍坚持等待佳句慢慢浮现。这两句生动展现了写作时的真实状态。
五六句用比喻手法:写诗不像织锦能立刻看到精美图案("断无锦"),但笔下自然流淌着春天的气息("有春滋")。这说明创作不能强求,但坚持书写自会流露真性情。
最后两句以景作结:整天看着斋宫外云聚云散,不知不觉间自己的脚步也跟着移动。这个画面既写实又富有深意,暗示创作需要随性而为,不必刻意追求,灵感往往在不经意间降临。
全诗用平实的语言道出了每个创作者都会遇到的困境——求而不得的焦虑与偶得佳句的喜悦,最终传递出"顺其自然"的创作智慧。诗中"云"的意象贯穿始终,既写眼前景,又暗喻飘忽不定的灵感,构思十分巧妙。
杨简
(1141—1226)明州慈溪人,字敬仲,世称慈湖先生。杨庭显子。孝宗乾道五年进士。授富阳主簿。师事陆九渊,发展心学,主张“毋意”、“无念”,“无思无虑是谓道心”等。尝知乐平县,兴学校,教生徒,邑内夜无盗警,路不拾遗。光宗绍熙五年,召为国子博士。宁宗嘉定初出知温州,首倡废除妓籍,以廉俭为民所爱戴。官终宝谟阁学士。卒谥文元。有《慈湖诗传》、《杨氏易传》、《先圣大训》、《五诰解》及《慈湖遗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