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东瓯王友直尚友堂

土恨生世晚,不为三代民。
谁知伊傅至孔孟,亦学古道嗤时人。
岂惟三代时,尧舜万古师。
犹云若稽古,不知古为谁。
气数有诎信,义理无终穷。
虽居尧舜地,常有一篑功。
嗟哉秦汉后,去圣益以久纵有间代英,
仅为时儒首。况於随世就功名,
甚者谐俗攫宠荣。此於圣门直蛙蠛,
已谓斯世无与朋。多知正多亦有趋异端。
若言气合即为善,是中更要分明看。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的敬仰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古人智慧永不落伍,现代人却离真理越来越远"

全诗分为三个层次:

1. 对古代的向往(前八句)
诗人开篇就说"我恨自己生得太晚,没能做夏商周三代的老百姓",看似夸张,实则用对比手法点出主题:连孔子这样的圣贤都要学习古人,现代人却嘲笑古代智慧。最有趣的是提到尧舜——这两位上古圣君自己都说要"考察古制",说明真理永远在前人那里。

2. 真理永恒论(中间八句)
提出核心观点:朝代更替像潮汐有涨落(气数有诎信),但真理永远不会过时(义理无终穷)。就算生在尧舜时代,人也需要不断学习(一篑功)。讽刺秦汉之后,圣贤之道越来越模糊,所谓的时代精英不过是些迎合潮流的"网红学者"。

3. 对现实的批判(最后八句)
痛批当时两种坏风气:一种是完全随波逐流追名逐利的俗人,诗人说这类人在孔子门下连蚊子都不如(蛙蠛);另一种是走偏门的"伪学者",看似知识渊博(多知),实则把"臭味相投"当作真理(气合为善)。最后警告:分辨真假学问要擦亮眼睛。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恨生得晚"这种接地气的抱怨开场,让严肃话题变得生动
- 把尧舜、孔子拉来当"学习古人"的代言人,很有说服力
- "网红学者像蚊子""臭味相投非真理"等比喻既犀利又易懂
- 最后落在"要有独立思考能力",对现代人仍有警醒意义

本质上,这是首"反内卷"的诗——提醒人们不要被时代潮流裹挟,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经典中。放在今天,就像在说:"与其盲目追风口,不如好好读读《论语》。"

魏了翁

魏了翁(1178年—1237年)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魏了翁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