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词用浅白如话的比喻,道尽了人生无常与情爱之苦。
上阕开篇就用两个鲜活的比喻:女子的容颜美得像画不出的花,命运却薄得像随时会凋零的叶子。这里用"画不成"暗示美好的事物总是难以留存,就像再高明的画师也画不出真花的生命力。接着用浮萍和杨柳作比:浮萍生来就没有根,杨柳却注定要经历无数离别(古人折柳送别),两种植物暗示人生不由自主的漂泊与分离。
下阕转向更宏大的时空意象。云聚云散、月圆月缺,连大海都会枯竭石头都会腐烂,但人间情爱却永远存在。最后镜头突然拉近:江南岸只剩一只失伴的鸳鸯,夜雨打在枯荷上的声音,让人心碎。这里"只影"与上文的"鸳鸯"形成强烈反差,枯荷夜雨的意象把孤独感推向极致。
全词最妙处在于将永恒与瞬间交织:海枯石烂的永恒情意,对照浮萍杨柳的短暂人生;如花容颜的美好,对照夜雨枯荷的凄凉。这种巨大反差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让读者在唯美的画面中感受到深刻的命运无常。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