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科举考试高中后,参加太和殿传胪大典时写下的激动心情。全诗用生动的比喻和画面感,展现了一个寒门学子金榜题名时的荣耀与抱负。
前两句描写太和殿的雄伟壮观("九霄台阁"指高耸入云的宫殿),特别提到自己听到第四声唱名时的场景(二甲第二名相当于全国第五)。这里没有直接说"我很厉害",而是用"亲听"二字让读者感受到现场的真实感。
三四句用"蓬麻"(普通植物)比喻自己出身平凡,需要栽培才能成长;"燕雀"则比喻同科进士们像小鸟般幸运,暗含对皇恩的感激。这种接地气的比喻,让普通人也能理解科举改变命运的意义。
五六句画面感极强:宫门开启时百官整装朝拜的场面,与"江湖"(民间)传诵新科进士名字的景象形成对比。特别是"识姓名"三个字,生动展现了"一朝成名天下知"的成就感。
最后两句是标准的"获奖感言"模式:先感恩("酬知"指报答赏识),再表决心要继续努力,为朝廷效力。这种结尾既符合当时场合,又展现了读书人"修身治国"的理想。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既写出了"屌丝逆袭"的真实喜悦(比如特意标注自己的名次),又保持了知识分子的谦逊和责任感。就像今天一个农村孩子考上清华后,既开心地发朋友圈,又认真规划未来人生的状态,古今情感其实是相通的。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