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元宵节赏屏风灯的场景,但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独特的观察和感慨。
前两句"三尺孤光一片冰,当筵珠翠照何曾"写屏风灯的特点:灯光清冷如冰,虽然宴席上珠光宝气,但这盏灯的光芒却显得孤独而纯净。这里用"孤光"和"冰"的意象,暗示了灯光的清冷特质。
后两句"眼昏巳少看花分,更隔看花雾一层"转为写诗人的主观感受:年纪大了眼睛昏花,本就看不清花灯,何况还隔着屏风这层"雾"。这里的"雾"既是实指屏风的遮挡,也暗喻人生阅历带来的隔阂感。
整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通过对比热闹的宴席和孤冷的灯光,形成强烈反差
2. 用"看花雾一层"的巧妙双关,既写实景又暗含深意
3. 在传统元宵题材中注入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让热闹的节日多了几分沧桑感
诗人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具体的物象和细节,含蓄地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生况味的感悟,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