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夏日庭院中的生动画面,充满色彩感和生活情趣。
前两句写景:石榴花红艳艳地盛开,明亮得晃人眼睛;正午的阳光爬上庭院里的廊柱,整个院子都亮堂堂的。这里用"安石榴"(石榴的别称)和"方中"(正午)点明时间是盛夏时节,红艳的花朵与明亮的阳光相互映衬,营造出热烈明媚的氛围。
后两句写人:女子刚沾唇抿了一滴用菖蒲泡的酒,脸上就隐隐泛起红晕。这里"菖蒲酒"是古代端午节的时令饮品,"红潮"指酒后脸颊泛起的红晕。一个"沾唇"的细节,既写出女子浅尝辄止的优雅,又暗示酒劲不小;"隐隐"二字则传神地捕捉到红晕渐渐浮现的微妙过程。
全诗妙在通过鲜明的色彩对比(石榴红与阳光金)和细腻的动态描写(阳光移动、红晕浮现),把夏日午后的闲适与女子微醺的娇态写得活灵活现。最有趣的是结尾的转折——才抿了一滴酒就脸红,既写出酒的醇烈,又透出女子的不胜酒力,让人会心一笑。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