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的宁静山村生活,通过几个简单却生动的画面传递出淡泊自在的人生态度。
前两句"碧玉溪头黄叶村,不闻花鸟到篱门"勾勒出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场景:清澈如碧玉的小溪旁,有个黄叶飘零的村庄,连花鸟都不来打扰这里的篱笆门。这里用"碧玉"形容溪水,用"黄叶"点明季节,暗示这是一个纯净自然的秋日山村。
后两句"憨眠似觉底时节,山月半规新吐痕"更妙,写的是主人公憨厚地睡醒时,看见山间新月刚露出一半的朦胧景象。"憨眠"这个词用得特别生动,既表现了无忧无虑的沉睡,又带着点可爱的笨拙感。而"山月半规新吐痕"把新月比作刚画出的淡淡痕迹,这个比喻新鲜又贴切。
全诗的精髓在于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最闲适的生活:没有功名利禄的纷扰,只有溪水、黄叶、憨睡和新月相伴。诗人通过这种返璞归真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大功不宰"(不居功、不主宰)的处世哲学——真正的幸福在于放下执念,回归自然本真。这种意境让人想起现代人向往的"慢生活",只不过古人用二十八个字就说得如此透彻。
释智愚
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