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年七月二十一日上御瀛台召满汉诸臣汎舟赐宴兼颁彩币有差宴毕仍赐菱藕纪恩二十韵

圣主垂衣日,遐荒贡雉年。
挽输方济晋,凯奏又平滇。
世际唐虞盛,酺宜苑囿前。
翠华临太液,白露肃高天。
西岭云霞入,南台晀赏偏。
千官来络绎,一水渡潺湲。
棹拨青蒲偃,鱼跳碧浪溅。
牙樯惊属玉,龙旆映秋莲。
路转蓬瀛接,楼开象纬连。
铺茵依灌木,张幄对晴川。
文绮殊恩及,重霄睿命宣。
珍羞传大内,兰蕙簇芳筵。
当坐清谈许,行觞跪饮虔。
劝酬元老洽,感激小臣先。
既醉颁嘉果,言归压锦鞯。
遭逢真幸矣,报称岂徒然。
执戟蒙先宠,分曹荷世延。
属车怀夙昔,执法愧班联。
身渐冯唐老,心希定国贤。
庆同洛都宴,漫续柏梁篇。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康熙皇帝在瀛台设宴款待群臣的盛大场景,展现了清朝鼎盛时期的繁荣气象和君臣和谐的氛围。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开篇交代背景(前6句):用"圣主垂衣"形容康熙治国有方,边疆安定,国家财政充盈,刚刚平定云南叛乱。诗人将康熙时代比作尧舜时期的太平盛世。

2. 宴会场景描写(7-18句):生动刻画了皇家园林瀛台的美丽景色,太液池边的白露、云霞、流水构成优美画卷。群臣乘船赴宴,船桨划破水面,鱼儿跃出碧波,龙旗与秋莲相映成趣。宴席设在花木环绕的露天场地,皇帝赐下珍贵食物和华美绸缎。

3. 宴会过程(19-24句):描写了宴会上君臣互动的温馨场景。大臣们恭敬地跪着饮酒,互相劝酒交谈,气氛融洽。宴会结束后,皇帝还赐给大臣们新鲜菱角和莲藕,以及锦缎作为礼物。

4. 个人感慨(最后6句):诗人表达了自己能参加这场盛宴的荣幸,虽然年事已高(用冯唐典故自比),但仍希望能像汉代贤臣定国那样为国效力。最后将这次宴会比作历史上著名的洛阳盛宴和柏梁台联诗。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明快的笔调展现太平盛世的皇家气派
- 对自然景物和宴会细节的生动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 通过君臣互动的温馨画面,展现了康熙时期政治清明的气象
- 诗人将个人感受融入宏大叙事,既有对盛世的歌颂,也有老臣的赤诚之心

全诗洋溢着对明君治世的赞美之情,也透露出诗人作为参与者的自豪与感恩,是反映康熙盛世的典型诗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