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都独峰

汉家武彻求神仙,方士扼掔多夸言。
蓬莱隔海不可到,属车方羊上桥山。
传闻黄帝久仙去,胡为有石高巑岏。
游谈不经理欲屈,谩言此地藏衣冠。
缙云自是仙窟宅,万壑千岩比如栉。
突然一石摩青云,造化应劳巨灵擘。
仙风吹堕碧莲花,玉井半空人不识。
望之不计几千尺,八柱擎天此其一。
伯夷制行高且孤,万世犹能立懦夫。
英魂凛凛今不死,化作此石山之隅。
横斜辙迹依然在,我亦何能穷古初。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仙都独峰》以一座高耸的奇石为引子,借古论今,将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景观巧妙融合,表达了对高洁品格的赞美和对生命永恒的思考。

第一部分:质疑求仙传说(前八句)
诗人开篇就吐槽汉武帝求仙的荒唐——方士们吹嘘蓬莱仙山,结果皇帝车队只能在桥山(黄帝陵所在地)转悠。他犀利反问:既然传说黄帝成仙飞升了,为什么这里还留着高耸的石头?直接戳破那些"黄帝衣冠冢"的敷衍说法。

第二部分:神化奇石来历(中间八句)
笔锋一转,诗人开始用神话滤镜描写缙云山的奇石:这石头像被天神巨灵掰出来的,又像被仙风吹落的莲花,高得望不到顶,简直是撑天的八根柱子之一。这里用夸张的比喻,把普通石头写成仙界遗物,瞬间赋予神秘色彩。

第三部分:赋予精神象征(最后六句)
最精彩的转折来了——诗人突然说这石头是伯夷的化身。伯夷是谁?商朝末年宁肯饿死也不吃周朝粮食的倔老头,孟子夸他"能使贪夫廉,懦夫立"。诗人说:伯夷的高洁精神永不消亡,干脆变成了这座山石!最后看着石头上古老的车辙印,感慨人类永远无法完全参透远古的真相。

核心魅力:
1. 颠覆性思维——把求仙传说"扒皮"后,反手把石头写成精神丰碑,比神仙更有意义。
2. 双关手法:表面写石头"高",实际夸人品"高";写石头"不朽",实指精神"不朽"。
3. 接地气的哲理:用"倔强石头"比喻硬骨头的人,比直接说教更打动人。就像我们现在说"某某精神永垂不朽",诗人用石头具象化了这个观念。

楼钥

楼钥(1137~1213)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大防,又字启伯,号攻媿主人,明州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楼璩的三子,有兄长楼鐊、楼锡,与袁方、袁燮师事王默、李鸿渐、李若讷、郑锷等人。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及第。历官温州教授,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大定九年(1169年),随舅父贺正旦使汪大猷出使金朝。嘉定六年(1213年)卒,谥宣献。袁燮写有行状。有子楼淳、楼濛(早夭)、楼潚、楼治,皆以荫入仕。历官温州教授、乐清知县、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资政殿学士、知太平州。 乾道间,以书状官从舅父汪大猷使金,按日记叙途中所闻,成《北行日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