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直白的语言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有些人拼命追求某种理想,结果反而害了自己,还连累别人。
前两句"妄思成佛反遭魔,历劫应知负债多"是说:一个人整天想着要成佛,结果反而招来了心魔(指内心的执念和痛苦)。经过这么多磨难才明白,自己其实欠下了很多"债"(指付出的代价)。这里用"成佛"比喻不切实际的追求,用"负债"比喻追求过程中失去的东西。
后两句"何必赎身同泰寺,累他临殁唤荷荷"讲了个历史典故:梁武帝为了赎罪,四次舍身同泰寺(相当于把自己"卖"给寺庙),结果国家大乱,临死时只能痛苦地喊"荷荷"(痛苦的呻吟声)。诗人用这个例子说明,过分执着于某种追求,不仅害了自己,还会连累身边的人。
全诗的精髓在于:
1. 追求理想要有度,过分执着反而会适得其反
2. 任何追求都要考虑实际代价,不能不顾后果
3. 个人的执念可能会给他人带来灾难
诗人用简单的生活比喻(成佛、负债)和历史故事,让读者明白: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要被不切实际的追求蒙蔽双眼。这种道理放在今天也一样适用,比如过分追求名利、成功,反而可能失去更重要的东西。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