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太常小像
江波少还态,耆宿日凋零。
岂知永嘉末,吾犹及老成。
乾嘉昔云盛,钱王蔚典型。
传经孟喜膝,问字子云亭。
各奉本师说,森然启门庭。
先生时少壮,槃敦接芳馨。
曾从大匠鼻,挥斧动神灵。
跌宕五十载,数辈倚声名。
踏破九州莎,依旧还天廷。
后生仍好事,快睹先民程。
飘然好须鬓,图此岁星精。
柏寝话畴昔,绪论吾尝聆。
瞻言咏斯篇,一寄思古情。
岂知永嘉末,吾犹及老成。
乾嘉昔云盛,钱王蔚典型。
传经孟喜膝,问字子云亭。
各奉本师说,森然启门庭。
先生时少壮,槃敦接芳馨。
曾从大匠鼻,挥斧动神灵。
跌宕五十载,数辈倚声名。
踏破九州莎,依旧还天廷。
后生仍好事,快睹先民程。
飘然好须鬓,图此岁星精。
柏寝话畴昔,绪论吾尝聆。
瞻言咏斯篇,一寄思古情。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学者(陶太常)的形象,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珍视和对前辈学者的敬仰之情。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开篇(前四句)通过"江波少还态,耆宿日凋零"的对比,感叹时光流逝、老一辈学者逐渐离世,但庆幸自己还能见到陶太常这样的前辈。
2. 中间部分("乾嘉昔云盛"到"绪论吾尝聆")是诗歌主体:
- 先回忆乾嘉时期学术繁荣,钱大昕、王念孙等大师树立典范
- 接着描写陶太常年轻时跟随名师学习,像巧匠挥斧般钻研学问
- 经过五十年的学术耕耘,成就斐然,游历四方后回归故里
- 后辈学者仍仰慕他的学识,为他画像留念
3. 结尾两句直抒胸臆,表达对这位学界前辈的敬仰和追思。
诗中用"传经孟喜膝,问字子云亭"等典故,比喻陶太常虚心求学的态度;"挥斧动神灵"的比喻形象生动,展现其学术造诣之深。全诗语言朴实但情感真挚,通过对一位老学者的刻画,反映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对"老成"学者的敬慕之情。
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