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黄山寻幽探胜的体验,充满仙气与自然野趣。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感受它的魅力:
1. 探险般的山行画面 诗的开头就像一组电影镜头:诗人爬上山脊寻找美景,窄小的山路缠绕在陡峭山峰间。随后镜头切换到云雾缭绕的高处,嶙峋的怪石群中,一个悠然自得的身影时隐时现。这些画面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黄山的险峻与神秘。
2. 独特的山居体验 诗中藏着两个巧妙的生活智慧:在清澈的山泉中沐浴能洗去烦恼("涤患水"),躺在温暖的岩石上就像盖着御寒的金丝被("辟寒金")。最惊艳的是对松树的描写——苍老的松枝伸展出奇特的姿态,岩缝中飘荡着紫色的山岚,这种奇幻景象只有黄山才能见到。
3. 人与山的灵魂共鸣 深夜山中的猿啼惊醒旅人,这本该是凄清的场景,诗人却产生了奇妙共鸣。他自称是"神仙后裔",这种夸张的自我调侃,其实是在表达:面对黄山的灵秀之气,任何人都会产生超脱尘世的向往。最后他在山间徘徊不去,正是被黄山唤醒了内心对"道"的感悟。
全诗就像用文字搭建的黄山微缩景观,既有惊险的山路、奇幻的松石,又有沐浴卧石的惬意、夜闻猿啼的禅意。最打动人的是诗人把黄山当作知己,在山水间找到了精神归宿的那份感动。
聂宗卿
聂宗卿,歙县(今属安徽)人。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为太常少卿(《新安志》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