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新建的禅院(静照堂)的宁静景象,以及修行者在这里的日常生活。
开头两句写禅院坐落在幽静的丛林里,周围是水云缭绕的景色,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燕坐"指的是僧人静坐修行,仿佛置身于远离喧嚣的仙境。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禅院的生活:修行者内心本就清净,所以能放下世俗的烦恼;经幡和鲜花环绕着经书,钟声和诵经声在夜晚悠扬回荡。这些细节展现了禅院的庄严与宁静,也暗示修行者在这里专注修行的状态。
最后两句写离开禅院时,修行者带着新写的诗篇归来,这些作品就像珍贵的纱笼一样,映照着这座神圣的殿堂。这里既赞美了禅院的高雅,也暗示修行者在这里获得了精神上的富足。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通过描绘禅院的静谧和修行者的心境,传递出一种超然物外、内心安宁的生活态度。它让人感受到远离尘嚣的宁静之美,以及修行带来的心灵升华。
宋敏求
宋敏求(1019年—1079年5月9日),字次道,赵州平棘(今河北省赵县)人,北宋史地学家、藏书家。燕国公宋绶之子,宝元二年(1039年)赐进士及第,仁宗朝历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知太平、毫州,累迁至工部郎中。英宗治平中,同修起居注、知制诰。神宗熙宁中,除史馆修撰、集贤院学士,加龙图阁直学士。元丰二年(1079年)去世,年六十一,追赠礼部侍郎。宋敏求家藏书富,熟于朝廷典故,编著有《唐大诏令集》,地方志《长安志》,考订详备。笔记《春明退朝录》,多记掌故时事,又补有唐武宗以下《六世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