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节恭赋(发表于1911年)
晨旭丽扶桑,邦基万载长。
虹流思诞圣,电绕志兴王。
嘉瑞符三祝,恩膏普四方。
征俄固唇齿,一举国威张。
峻极丰明殿,雍容驾紫鸾。
龙飞刚六秩,鹄立肃千官。
献颂来重译,宣威纪并韩。
宫廷承赐宴,雅乐奏云端。
邻国风云亟,皇图磐石安。
一人诚圣武,四海静波澜。
寿比冈陵固,恩同天地宽。
亚欧如论霸,功德迈齐桓。
海峤帡幪里,端居感圣明。
三台风雨厄,双阙画图呈。
帝泽沾濡远,民生爱戴诚。
千秋金鉴进,聊以答升平。
虹流思诞圣,电绕志兴王。
嘉瑞符三祝,恩膏普四方。
征俄固唇齿,一举国威张。
峻极丰明殿,雍容驾紫鸾。
龙飞刚六秩,鹄立肃千官。
献颂来重译,宣威纪并韩。
宫廷承赐宴,雅乐奏云端。
邻国风云亟,皇图磐石安。
一人诚圣武,四海静波澜。
寿比冈陵固,恩同天地宽。
亚欧如论霸,功德迈齐桓。
海峤帡幪里,端居感圣明。
三台风雨厄,双阙画图呈。
帝泽沾濡远,民生爱戴诚。
千秋金鉴进,聊以答升平。
现代解析
这首《天长节恭赋》是1911年为庆祝日本天皇生日(天长节)而作的颂诗,带有明显的政治赞美色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
1. 开篇的吉祥气象
诗开头用"晨阳照耀扶桑(日本)"比喻国家蒸蒸日上,将天皇诞生比作"彩虹降临"的神迹,强调其统治的正当性。通过"嘉瑞符三祝"等词,把节日氛围与国运昌盛绑定在一起。
2. 军事外交的炫耀
"征俄固唇齿"暗指日俄战争胜利(1905年),"并韩"指吞并朝鲜(1910年),这些都被包装成"彰显国威"的功绩。诗中刻意强调邻国动荡时日本"稳如磐石",凸显强国形象。
3. 神化统治者的笔法
把天皇比作"驾紫鸾(神鸟)的圣人",用"龙飞六秩"美化其执政60年(实际明治天皇当时59岁),让百官"鹄立(像天鹅般恭敬)",通过宴会雅乐等宫廷场景强化威严感。
4. 刻意对比的修辞
结尾处用"亚欧霸主超越齐桓公"的夸张对比(齐桓公是春秋霸主),"恩泽如天地宽广"等比喻,把现代帝国与传统中华典故强行嫁接,体现当时日本"脱亚入欧"的政治心态。
5. 历史背景的特殊性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发表于1911年——同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诗中"四海静波澜"的宣称,与当时东亚真实局势形成微妙反差,本质上是通过文学美化来巩固帝国意识形态。
全诗用华丽辞藻堆砌出"万世一系"的天皇形象,将殖民扩张包装成"恩泽四方",典型服务于当时日本国家主义的宣传需求。今天我们读来,既能感受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修辞手法,也能从中反思民族主义诗歌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