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东林寺的壮丽景色和深厚历史,同时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开头四句用动态的笔法写山势:连绵群山像翻滚的浪潮涌来,突然在寺门前拔地而起,把天空都挤得看不见东南方向了。这里用"衮衮"形容山势连绵,"顽空"指呆板的天空,通过拟人手法让景色活了起来。
中间四句聚焦细节:嶙峋的山石像瘦骨嶙峋的手筋,干涸的溪涧像悬垂的枯绳。诗人好奇不知是哪座山峰的雪水,化作了桥下的清泉。这里"瘦筋""枯绠"的比喻既形象又带着一丝苍劲的美感。
后六句转入怀古:诗人寻找寺中断碑,遥想当年慧远大师在此创立白莲社,十八位高僧严守戒律静坐修禅。最后两句突然转折——连不爱约束的陶渊明都来参加,只因为不肯戒酒才没入社,但他不照样活成了逍遥自在的仙人吗?这里通过对比,表达了修行不必拘泥形式、真性情更可贵的哲理。
全诗就像带着读者进行了一场穿越之旅:先震撼于雄奇山水,再细品幽微景致,最后在历史典故中悟出人生真谛。最妙的是结尾的转折,用陶渊明的洒脱打破了前文严肃的修行氛围,让人会心一笑。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