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臣子对皇帝宴请的答谢之作,用喜庆吉祥的语言歌颂了太平盛世。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段(前四句)像一幅节日画卷:诗人用"年年嘉庆"点明这是除夕宴饮场景,描述季节轮回中冰雪消融、春雨滋润大地的自然景象,暗喻皇帝恩泽如春风化雨般普惠百姓。其中"钧天律转"用天宫仙乐比喻四季更替的和谐,画面感很强。
第二段(中两句)转入政治赞美:说皇帝既举办宴会犒赏功臣(曲宴指私宴),又时刻忧心水旱灾害(廑宸衷指帝王挂念),展现明君形象。这里用"时无"的否定句式,反而强调皇帝始终把民生放在首位。
第三段(末两句)是自我表态:诗人自称"小臣",用"丰侯戒"典故(周代禁止酗酒的禁令)呼应皇帝讨厌饮酒的诗句,既表明谨记圣训不贪杯,又巧妙用"既醉"双关语,既实写宴饮微醺,又暗指陶醉于皇恩。
全诗亮点在于将除夕宴饮、季节更替、皇恩浩荡三重主题自然融合,既遵守应制诗的礼仪规范,又通过"冰霜候/雨露功"等生动比喻避免了枯燥说教。最后用皇帝原诗中的戒酒令来收尾,显得尤为恭敬得体。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