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吊李肯齐》是一首悼念英雄、反思历史的作品,用现代语言解读如下:
1. 开篇点明历史规律
"天地由来有废兴":世界一直在变化,有兴盛就有衰败,这是自然规律。
"义无两大一身轻":真正的道义不会两边讨好,英雄往往选择坚守信念,哪怕孤独("一身轻"指舍生取义的无悔)。
2. 歌颂英雄的价值
"封疆社稷若不死,妇女须眉安用生":
如果守护国家的英雄都不怕死,那么普通人("妇女须眉"代指百姓)又何必苟且偷生?强调英雄精神能激励民众。
3. 用象征手法赞美精神不灭
"纽解三纲重接续":即使旧秩序("三纲"指传统道德体系)被破坏,英雄也能重新修复。
"灰寒万劫独光明":历经灾难("万劫")后,英雄的精神像黑暗中唯一的光明,永不熄灭。
4. 将英雄与屈原并列
"便当配食三闾庙":建议把李肯齐和屈原(三闾大夫)一起供奉,因为他们都为国献身。
"启迪民彝见太平":他们的精神能唤醒百姓的道德良知("民彝"),最终带来太平盛世。
核心思想:
这首诗不是单纯哀悼,而是通过李肯齐的事迹,传递一种价值观——英雄的牺牲不是终点,他们的精神能重塑社会道德,引领人们走向光明。诗中用历史规律、对比手法(英雄vs普通人)、火光象征等,让抽象的精神力量变得具体可感。
李思衍
李思衍(?~一二九○),字昌翁,一字克昌,号两山,馀干(今属江西)人。宋时事迹不详。元世祖至元十二年(一二七五),伯颜率元兵渡江,以思衍权乐平,寻授袁州治中,入为国子司业。二十五年以礼部侍郎奉使安南,还授浙东宣慰使。二十七年召入觐,拟拜南台御史,以疾卒。有《两山集》、《天南行稿》,皆已佚。事见《元诗选》二集《两山稿》、清同治《馀干县志》卷一一。今录诗二十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