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

明月出东海,知是故乡来。
曾照柴门上,光带青莓苔。
东国春色早,梅花开未开。
嫦娥向我笑,笑我胡不回。
亲挥思子泪,子上望乡台。
望亲与思子,两地心肠摧。
愿附明月轮,明夕身即归。
月轮不可上,愁绝蜀江隈。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游子望月思乡的深情画面,语言朴素却充满感染力。

开头用明月从东海升起,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思乡之情联系起来——看到月亮就像看到了故乡的来信。月光曾照亮家乡长着青苔的柴门,这个细节让思乡之情变得具体可感。

中间部分通过对比手法强化情感:东方春早却不知梅花开否(暗示牵挂家乡变化),嫦娥笑问为何不归(用神话人物点出游子矛盾心理)。最动人的是"思子泪"与"望乡台"的对应——父母在故乡挥泪思念孩子,孩子在他乡眺望故乡,双向的思念令人心碎。

结尾情感达到高潮:诗人幻想乘着月亮回家,却发现无法实现,只能在江边愁绪万千。这种天真的想象与残酷现实的对比,把思乡的苦涩展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就像一封月光下的家书,没有华丽辞藻,却用月光、柴门、梅花这些寻常意象,搭建起连接他乡与故乡的情感桥梁。最打动人心的,是诗中那种天下游子共通的、对家乡刻骨铭心的牵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