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玲首座住定水

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不是向上机关,亦非单传妙诀。
佛祖见之攒眉,魔外闻之胆折。
建立此纲宗,当阳贵直截。
玲侍吾十年,气宇迪超绝。
信手斫方圆,初不泥唇舌。
青天霹雳轰,风云会时节。
行看定水起波涛,始信来源出处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僧(玲首座)的修行境界和弘法气概,用生动的比喻和直白的语言传递了禅宗精神。全诗可分为三部分理解:

1. 修行境界(前八句)
用"棒打留痕、掌掴见血"比喻修行必须真刀真枪下功夫,不是靠投机取巧或神秘口诀。真正的禅法会让佛祖皱眉(因超越常规)、让邪魔胆寒(因正气凛然),强调修行要像正午阳光般直接透彻,不绕弯子。

2. 人物刻画(中间四句)
玲首座跟随作者修行十年,气质超凡。他像熟练的木匠("信手斫方圆")般自然施展禅法,不拘泥于理论说教,行事如霹雳破晴空般震撼人心,暗示他已到开悟境界。

3. 弘法寄望(最后两句)
预言玲首座住持定水寺后,将像掀起波涛般弘法利生。用"源头高"比喻他的修行根基深厚,就像高山流水自然形成壮阔景象,暗含对其未来成就的期许。

全诗用打铁、木工、雷电等生活化比喻,把抽象的禅理说得鲜活有力。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真修行就要动真格"的硬核态度,和对弟子"青出于蓝"的欣慰与期待。

释咸杰

释咸杰(一一一八~一一八六),号密庵,俗姓郑,福州福清(今属福建)人。出家后遍参知识。初谒应庵,蒙印可。后分座说法于吴门万寿、四明天童。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出世衢州乌巨山乾明禅院,次迁大中祥符寺、蒋山太平兴国寺、常州褒忠显报华藏寺。淳熙四年(一一七七),诏住径山兴圣万寿寺,召对选德殿。七年,迁灵隐寺。十一年,归老于明州天童景德寺。十三年卒,年九十九。为南岳下十七世,天童昙华禅师法嗣。有《密庵咸杰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