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好友李克庵的赠别之作,赞美他被派往楚地(今湖北一带)担任要职,肩负安民重任。全诗用平实的语言传递了深沉的关怀和期许。
前两句直接点明背景:皇帝心系天下百姓的困苦,特意批准李克庵从京城调往荆楚地区镇守。这里没有华丽辞藻,而是用"四海穷""特俞"等词突出任务的紧迫性和朝廷的重视。
中间四句用对比手法描写楚地现状: - 先回忆过去这里盛产优质竹材("箘簬"),如今却和周边七泽地区一样饱受流民问题困扰。 - 接着用"江汉浩浩""山陵葱葱"展现壮阔的自然风光,暗含对这方水土的珍视——如此富饶之地不该民生凋敝。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作者说不需要什么高明的边防策略,因为自古以来安定民生就是抵御外敌最好的办法。这既是对好友执政理念的肯定,也道出了治国理政的根本——百姓安居乐业,国家自然强盛。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流离七泽同"等具体景象反映社会问题,比直接说"民生艰难"更有画面感 2. 通过地理风物的对比(昔日物产丰饶vs现今流民遍地),让读者感受到治理的迫切性 3. 结尾提出"安民即禦戎"的朴素真理,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就像现代人送别援边的朋友时说:"那边虽然现在困难,但基础很好。你去多帮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比修再多的围墙都管用。"既饱含情谊,又充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