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大兄弓伯挽歌二首 其二

蒿里谁家地,不在蒸江上。不在湘潭城,不在苍梧黄茅瘴。

祝融为盖,白石为舆,安安缓缓驾輀车。挽人勿諠,听我唱言。

魂归湛湛之青天,形返茸茸之墓田。鼓毋怒,笛毋悲,庸夫不骂鬼,世间何用庸夫为。

以尔笑骂代痛哭,鸺鹠乾鹊齐上屋。主人弃屋返青山,庸夫他家觅酒肉。

我有酒,不酬黄泉将润庸夫口。肥牛十脔醇醪三斗,辘辘轴轴狂鼓庸夫死奔走,黄泉之人应拍手。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为朋友管弓伯写的挽歌,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和对世俗庸人的讽刺。

核心思想: 1. 逝者归宿: 开头用排比强调逝者灵魂不在人间任何地方,而是乘着祝融(火神)和白石做的灵车,安详地回归青天,身体则归于墓田。这是对逝者超脱尘世的浪漫想象。

2. 讽刺庸人: 诗中痛斥那些在葬礼上装模作样、实则冷漠的"庸夫"——他们不懂真正的哀伤,只会用笑骂代替痛哭,葬礼一结束就急着去别家喝酒吃肉。作者甚至用"酒肉喂庸夫不如浇黄泉"的激烈比喻,表达对虚伪世态的愤怒。

3. 生死态度: 最后用"黄泉之人应拍手"的荒诞画面,暗示逝者已超然物外,反而会嘲笑这些庸人的丑态。这种黑色幽默的手法,凸显了作者对生死的豁达。

艺术特色: - 用"祝融为盖,白石为舆"等神话意象营造奇幻色彩 - "鼓毋怒,笛毋悲"等反常规表达打破传统挽歌的悲戚格调 - "鸺鹠乾鹊齐上屋"等画面充满戏剧性,强化讽刺效果 - 长短句交错和"辘辘轴轴"等拟声词增强节奏感

全诗在哀悼中夹杂着对世情的犀利批判,用离经叛道的语言和意象,展现了传统挽歌中少见的叛逆精神。

王夫之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