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为悼念好友王中甫而作,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深切的哀思和人生感慨。
前四句回忆两人年轻时的交情:我们曾是金陵(南京)最年轻的同窗,你当年上书言事时文采飞扬("牍三千"指奏章写得又多又好)。你的名声一直不落人后,为何正当壮年就突然离我而去?这里用"弃我先"这个直白的说法,把死亡比作友人主动离开,透露出难以接受的心情。
后四句转向对友人身后事的描写:你留下的果园已换了主人(暗指家道中落),但你在江边写下的诗篇还在流传。如今蒜山(镇江附近)的春路上草木葱茏,可谁知道这绿意之下,埋着一位曾经的太守呢?最后两句尤其动人,用生机勃勃的春景反衬死亡的无情,春风中无人知晓的坟墓,更显出人生辉煌终将归于平淡的无奈。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两个老友聊天般娓娓道来,既有对逝者才华的赞赏,也有"壮年早逝"的不甘,最后落在"生前荣耀终被遗忘"的叹息上。这种对生命无常的感悟,通过种橘子、采水草这些日常画面来表达,让普通人也能感受到:再精彩的人生,最终都会化作春风里的一抔黄土。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