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和早饮
零露漙漙风满塘,美人不来俨分行。
天葩艳然出翠被,倚槛袅袅传秋香。
对之索酒飞觞快,浩如一海朝千派。
主人绝倒任忘形,接篱便向三花挂。
狂夫未是诗酒豪,先生卓尔能禅逃。
忽听雷声起渊默,坐使万窍皆呼号。
天葩艳然出翠被,倚槛袅袅传秋香。
对之索酒飞觞快,浩如一海朝千派。
主人绝倒任忘形,接篱便向三花挂。
狂夫未是诗酒豪,先生卓尔能禅逃。
忽听雷声起渊默,坐使万窍皆呼号。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日清晨的饮酒场景,充满自然野趣和豪放洒脱的情怀。
开篇用露水满塘、凉风习习的清晨景象起兴,暗示这是一次随性而发的晨间小聚。"美人不来"并非真的在等谁,而是用俏皮话表达独饮的闲适。接着用"天葩"(可能是野花)从绿叶中探头的画面,配合秋日花香,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氛围。
中间四句是饮酒的豪放场面:对着美景痛快喝酒,酒兴如海潮般汹涌。主人喝到忘形,随手把帽子挂在花枝上,这种不拘小节的动作生动展现了饮酒的畅快。这里用"浩如一海朝千派"的夸张比喻,把酒兴比作汹涌的海潮,很有画面感。
最后四句突然转折:自称"狂夫"却谦虚说算不上豪饮诗人,而称赞那位"先生"(可能是同饮者)有超脱世俗的禅意。结尾最妙——原本安静的秋日清晨突然雷声大作,仿佛天地万物都在呼应这场欢饮。这里的"雷声"可能是真的天气变化,但更是用自然现象来烘托饮酒的酣畅淋漓。
全诗妙在三点:一是把寻常晨饮写得如江湖聚义般豪迈;二是用自然景物(露水、野花、秋香、雷声)全程伴饮,使画面充满生机;三是最后雷声的加入,让整场小酌突然有了天地共鸣的壮阔感,这种从小场景突然拓展到天地境界的手法非常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