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漏

稍闻残漏紧,虚馆欲三更。
风定寒威减,霜严夜气清。
吟愁梧砌冷,约梦苇帘轻。
重起披书卷,终年愧短檠。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深秋寒夜里的孤独与自省。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环境氛围:
诗人用"残漏紧"(漏壶滴水声越来越急促)和"欲三更"(快到半夜)来营造时间流逝的紧张感。后两句"风定寒威减,霜严夜气清"写出了深秋夜晚的典型特征:风停了但寒意仍在,严霜让空气格外清冷。这些描写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那个寂静寒冷的夜晚。

2. 人物状态:
"吟愁梧砌冷"(在梧桐台阶前吟诗感到寒冷)和"约梦苇帘轻"(想入睡却只隔着轻薄的苇帘)表现了诗人辗转难眠的状态。"重起披书卷"说明他反复起身读书,暗示内心的不平静。

3. 情感内核:
最后两句是关键——"终年愧短檠"(整年对着油灯苦读却感到惭愧)。这里的"愧"不是真的做错事,而是表达一种自我鞭策:虽然勤奋读书,但仍觉得不够。这种对学问的谦逊态度和自省精神,正是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

全诗的魅力在于:
- 用"漏声、霜气、梧叶"等具体事物,让抽象的"寒夜"变得可感
- 通过"吟愁-约梦-披书"的动作变化,展现内心的挣扎
- 最后点出读书人的普遍心境:即使努力也常感不足,这种真实感容易引发共鸣

简单说,这就是一首关于"深夜读书人内心独白"的诗,既有环境描写的美感,又能让人感受到知识分子的自省精神。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