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韩七寺丞知萧山(韩,颍川人,兄弟八人皆仕宦显名)
君家颍川上,时论数八龙。
声华自照映,远与高阳同。
季慈又青出,秀气凌秋空。
安步可远到,何为菰芦中。
会稽自禹来,山水天下雄。
古人每独往,胜事殊未穷。
聊欲因弦歌,登临极江东。
超然语高迈,令人愧樊笼。
我昔更此邑,稚年尚儿童。
迩来成梦寐,自笑成秃翁。
安得方寸金,换君腰下铜。
越吟不自然,极目南飞鸿。
声华自照映,远与高阳同。
季慈又青出,秀气凌秋空。
安步可远到,何为菰芦中。
会稽自禹来,山水天下雄。
古人每独往,胜事殊未穷。
聊欲因弦歌,登临极江东。
超然语高迈,令人愧樊笼。
我昔更此邑,稚年尚儿童。
迩来成梦寐,自笑成秃翁。
安得方寸金,换君腰下铜。
越吟不自然,极目南飞鸿。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写给朋友韩七的送别诗。韩七要去萧山做官,诗人通过赞美他的家世才华,描绘萧山美景,表达了对朋友的欣赏和依依不舍之情。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
1. 赞美朋友(开头到"何为菰芦中")
诗人说韩七来自颍川名门,家里兄弟八人都是杰出人才("八龙"是比喻),名声显赫堪比古代高阳氏。特别称赞韩七本人("季慈"指韩七)气质出众如秋日晴空,本可以稳步高升,却甘愿隐居("菰芦"指隐居处)。
2. 描写萧山("会稽自禹来"到"登临极江东")
说萧山(属会稽郡)从大禹时代就很有名,山水壮丽。古代很多高人独自来此游玩,美景至今看不完。建议韩七可以借做官之便("弦歌"指治理),尽情游览江东风光。
3. 抒发感慨("超然语高迈"到最后)
诗人说自己年轻时也去过萧山,如今已成秃顶老翁,只能在梦中回忆。幽默地说真想用"方寸金"(可能指智慧或真心)换他的官印("腰下铜")。最后望着南飞的大雁,表达对朋友离去的惆怅。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八龙""秋空"等生动比喻赞美朋友
- 通过古今对比展现萧山美景
- 用自嘲"秃翁"和"换官印"的玩笑冲淡离愁
- 结尾借"南飞鸿"的画面含蓄表达不舍
全诗既有对朋友的真诚赞美,又有对山水的热情描绘,还流露出真挚友情和豁达的人生态度,语言朴实却情感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