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金山东坡祠

烟笼蜃气晓霏微,竹色波光碧四围。冕服三朝留直骨,文章千载握灵玑。

箫声月下成今古,鹤梦人间有是非。前世德云谁更问,怀仙孤屿憺忘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小金山东坡祠的清晨景色,并借景抒怀,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前两句写景:清晨薄雾如烟,笼罩着祠堂,仿佛海市蜃楼般朦胧;翠竹的绿色与湖水的波光相互映衬,四周一片碧绿。这里用"蜃气"形容晨雾的奇幻,用"碧四围"突出环境的清幽,为下文怀古营造氛围。

中间四句写人:通过"冕服三朝"点出苏轼历经三朝为官的仕途,用"直骨"赞美他刚正不阿的品格;"文章千载"说他的文学作品流传千古,"灵玑"比喻其文字如美玉般珍贵。后两句用"箫声""鹤梦"两个意象,说月下的箫声连接古今,人间如鹤梦般充满是非纷扰,暗喻苏轼虽已作古,但其精神仍引发后人思考。

最后两句抒情:用"德云"典故(佛教高僧)暗指苏轼的精神境界,说如今已无人追问先贤的智慧;"怀仙孤屿"写自己在这幽静之地怀念先贤,内心宁静到忘记归去。结尾的"憺忘归"特别传神,既写景物的令人流连,更写精神上的沉浸与超脱。

全诗妙在将晨雾竹影的实景与对先贤的追思自然融合,通过"直骨""灵玑"等精炼的词语刻画苏轼风骨,最后落在"忘归"的悠然心境上,让读者既能感受到祠堂的清幽之美,又能体会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诗中"箫声月下""鹤梦人间"等句子,把抽象的历史感慨化作可感的画面,是理解全诗的关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