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洲曲十首和鲍明府 其二

晓过婴兰堂,逢见婴兰妇。
为采黄藤桑,方出掺素手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晨偶遇的温馨画面,语言简单却充满生活气息。

前两句"晓过婴兰堂,逢见婴兰妇"就像清晨的随手拍:天刚亮时路过婴兰堂,正好遇见一位住在那里的大姐。这里的"婴兰"可能是地名或庭院名,"妇"就是普通劳动妇女,诗人用最朴实的称呼让画面显得亲切自然。

后两句"为采黄藤桑,方出掺素手"捕捉到一个生动的细节:这位大姐正准备去采摘桑叶(可能是养蚕用),刚伸出手来。诗人特意描写她"素手"(白皙的手),既暗示她可能刚梳洗完毕,又通过手的特写让整个画面突然有了温度——就像我们清晨遇见邻居打招呼时,会注意到对方手里拿着的菜篮子一样平常却动人。

全诗妙在"偶遇"的瞬间感:没有刻意抒情,只是记录晨光中一个普通劳动场景,但通过"刚伸出手"这个动态细节,让整幅画面活了起来。我们仿佛能看见晨雾中女子挽着袖子准备干活的身影,感受到清晨特有的清新与活力。这种用日常小事传递生活美感的写法,正是古代田园诗的魅力所在。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