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朋友们在湖边聚会的闲适画面,传递出对自然变化和友情的珍视。
前两句"平湖重阴,烟水相借"用简单的白描手法,勾勒出湖面雾气缭绕、水天相接的朦胧景致。这里的"重阴"不是指阴天,而是形容湖面水汽氤氲的状态。
中间四句点明时间背景:在农历三月的尾声("馀月"),春天即将告别,夏天就要到来。诗人观察到自然万物都在不断更替("莫不代谢"),这种季节变换的感慨为后文的聚会赋予了特殊意义。
最后两句"凡我苔岑,宴娱清暇"是全诗核心。"苔岑"借指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在这清闲时刻相聚宴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续修禊"这个典故,它源自古代三月上巳节的临水祭祀活动,后来演变为文人雅集。诗人特意提到这个典故,既点明聚会时间,又暗示这是一次充满文化韵味的聚会。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通过对湖光山色的描写和季节变迁的感悟,最终落脚于朋友相聚的温馨。诗人没有使用华丽辞藻,而是用平实的语言传递出对自然之美和真挚友情的珍视,让读者感受到那份闲适自得的心境。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