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引送孙判官之裕州
当日亲劳细柳军,小臣待奏长杨赋。
邀赏常因微咏来,爱君词伯有绳度。
世庙遗弓不可攀,昭陵新主忽已袝。
嗟予远作江都传,兴公亦向天台去。
逢处搴舟淮海秋,谈时闻笛山阳暮。
飘零容鬓已如斯,再入长安又一时。
共欢日月瞻清朗,尚惜骅骝在路岐。
感今念昔嗟交态,昔者近侍今何卑。
广文馆近主簿舍,能与郑老同襟期。
赤县屯厅几操笔,方城别乘新持檄。
郡引舞阳商阪通,山开桐柏河流出。
手板犹称趋府人,佩刀稍异泥涂日。
君家奕叶盛辉光,忠烈文恪庆泽长。
先公尚玺扈阁老,诸弟西台客部郎。
不羞升斗淹墨绶,独以经术传青箱。
中原坐啸推治状,借尔画诺能循良。
均田碑在租猺簿,行春疋马千家郭。
光武祠前泉欲飞,廷尉坟边枣堪剥。
治农方诵使者诗,寄兄多和平原作。
故人西望裕州书,却忆风流谢康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写给好友孙判官的送别之作,通过回忆过往、感叹现实、展望未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仕途的感慨。全诗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 回忆往昔荣光
开头回忆两人曾在朝廷共事的辉煌时光:孙判官曾像凤凰一样在皇宫台阶上行走("凤墀步"),诗人自己也位列高官("鹓班羽")。他们曾参与军务("细柳军"指军营)、起草文书("长杨赋"指文章),因才华受到赏识。这里用"绳度"比喻友人文采规范出众,像木匠的墨线一样标准。
2. 感叹世事变迁
先帝去世("世庙遗弓")、新君即位后,两人命运转折:诗人被贬到江都(扬州),友人则像东晋孙绰(字兴公)一样去了天台山(比喻偏远之地)。重逢时已是秋日淮海,听着伤感的笛声("山阳暮"用竹林七贤典故),彼此容颜衰老,重回长安时境遇已大不相同。
3. 赞美友人品格
虽然现在职位不高("广文馆"指清闲官职),但诗人称赞友人继承了家族忠烈传统("忠烈文恪"指其祖辈功绩),能以学识治国("经术传青箱")。预言友人到任后必定政绩斐然:处理农田纠纷("均田碑")、巡视春耕("行春疋马"),像古人一样留下美名。
4. 寄托别后思念
结尾想象友人治理裕州(今河南方城)的场景:在光武帝祠前、廷尉墓旁勤政,闲暇时写诗唱和。最后以"风流谢康乐"(谢灵运)作比,既赞美友人文采,又暗含自己将像谢灵运怀念友人一样思念对方。
全诗亮点在于:
- 用大量典故(如细柳军、长杨赋、谢康乐等)展现文化底蕴,却不显堆砌
- 通过"凤墀"与"广文馆"的对比,暗含对官场浮沉的感慨
- "均田碑""行春马"等具体画面,让对友人的祝福变得生动可感
- 结尾"故人西望"将离别情绪升华,余韵悠长
本质上,这是一首充满文人情怀的送别诗,既有对现实处境的无奈,更有超越功名的精神共鸣,展现了明代士大夫的深厚友谊与理想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