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柯季和司榷扬州
春至凝寒已渐收,邮程一望古扬州。
江乡可奈分南北,王事尤难任去留。
跨鹤腰缠迹未拟,索梅诗动兴偏稠。
舟车在处无遗算,军国于时待借筹。
财赋东南昔陆海,江淮上下此襟喉。
贤劳自合资分理,清赏还兼事胜游。
景物依然存夜市,烟花何用忆迷楼。
潮通瓜步樯俱集,月照芜城骑若流。
琴调广陵音尚续,诗篇斗野句堪酬。
琼花观想看春乐,皂角林奇破虏谋。
萤苑终宵明达旦,雷塘五月迥生秋。
使君别有通商惠,榷吏宁同裕国忧。
物力操嬴卑仅晏,诗盟契阔念应刘。
莫疏音信传云翼,肯使浮沉付石头。
二十四桥箫并发,怀人遮莫动羁愁。
江乡可奈分南北,王事尤难任去留。
跨鹤腰缠迹未拟,索梅诗动兴偏稠。
舟车在处无遗算,军国于时待借筹。
财赋东南昔陆海,江淮上下此襟喉。
贤劳自合资分理,清赏还兼事胜游。
景物依然存夜市,烟花何用忆迷楼。
潮通瓜步樯俱集,月照芜城骑若流。
琴调广陵音尚续,诗篇斗野句堪酬。
琼花观想看春乐,皂角林奇破虏谋。
萤苑终宵明达旦,雷塘五月迥生秋。
使君别有通商惠,榷吏宁同裕国忧。
物力操嬴卑仅晏,诗盟契阔念应刘。
莫疏音信传云翼,肯使浮沉付石头。
二十四桥箫并发,怀人遮莫动羁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送别好友柯季和去扬州担任税务官员时写的,充满了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对扬州繁华的想象。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开篇(前四句)写送别时的季节和心情:春天寒气渐消,诗人目送友人沿着驿道前往历史名城扬州。想到长江分隔南北的无奈,更感慨公务在身、身不由己的现实。
中间部分("跨鹤腰缠"到"雷塘五月迥生秋")用大量扬州典故和想象描绘当地盛景:
1. 用"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的典故,暗示友人此去要管理财税;提到写梅花的诗兴,展现文人雅趣。
2. 强调扬州作为东南财税重镇、水陆要冲的战略地位,既肯定友人才能,也安慰他公务之余可赏美景。
3. 具体描写扬州特色:夜市繁华胜过隋朝迷楼,瓜洲渡口船只云集,月光下骑马过芜城的潇洒。
4. 用历史典故增添文化韵味:嵇康的《广陵散》琴曲、欧阳修咏月的"斗野"诗、琼花观的春色、皂角林南宋抗金的战场、隋炀帝的萤火虫苑、雷塘的秋色等。
结尾(最后六句)回归送别主题:叮嘱友人要善用通商惠政,做个为国分忧的好官。提醒保持书信联系,别像"沉入长江的石头"杳无音信。最后以扬州二十四桥的箫声作结,箫声越动听,越勾起对友人的思念。
全诗亮点:
1. 把枯燥的财税工作写得风雅,展现文人官员的双重身份
2. 通过密集的扬州典故,让人仿佛看到唐宋明清文人笔下的扬州画卷
3. 既有"军国待借筹"的郑重嘱托,又有"看春乐"的闲情逸致,体现传统士大夫的情怀
4. 结尾的箫声愁思,让全诗在繁华想象中回归到真挚的友情
这种诗就像现在朋友调任重要岗位时,我们既为他前途高兴,又舍不得他远行,于是把那个城市的历史典故、美食景点都说个遍,最后说"常发微信啊"的感觉,只不过古人写得更文雅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