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潘岳(潘郎)的人特别喜欢桃花,他在河阳县当官时,让家家户户都种上桃树,把整个县城变成了桃花盛开的地方。
但后两句笔锋一转,提出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如果遇到像孟子那样严厉务实的长官,可能会觉得种桃树太浪费土地,不如改种桑麻(经济作物)更实用。
核心思想: 1. 个人爱好与公共利益的冲突:潘岳因为个人对桃花的喜爱,把整个县城变成了桃花源,但这可能不符合百姓的实际需求(桑麻可以织布赚钱,桃花只能观赏)。 2.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浪漫的桃花象征美好生活,但现实中的官员更看重经济效益。诗人用幽默的方式,讽刺了某些官员只追求政绩或功利,忽视百姓的精神需求。
魅力所在: - 用简单的种桃树故事,暗含对官僚主义的批评,手法巧妙。 - 最后两句的假设(“如果遇到孟子这样的官”)让读者会心一笑,引发思考:到底该追求“好看”还是“有用”? - 语言通俗,但寓意深刻,类似今天“领导要求全村种观赏花卉,但农民更想种粮食”的现代版矛盾。
总结: 这首诗不是在单纯写桃花,而是通过种桃树这件事,讨论官员应该如何平衡个人喜好与百姓利益,既有诗意又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