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台吴侍郎时泛小舟临玩清洛辄成拙诗奉寄

闻有沧洲尚,时时清洛滨。
烟波能弄檝,沙鸟不惊人。
佛髻寒排岫,星桥晚跨津。
湍鸣知乱石,漪碎觉跳鳞。
玉匕停馀剂,华缨濯故尘。
今无李元礼,仙袂许谁亲。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悠闲恬静的洛阳水乡图景,展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开篇四句点明地点和氛围:听说洛阳城南的沙洲景色很美,吴侍郎常乘小船游玩。烟波中划桨的悠然,连水鸟都不怕人,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2. 中间四句用生动比喻写景:远处山峰像佛祖的发髻,傍晚的桥梁如跨河星斗。急流冲刷乱石发出声响,鱼儿跃起搅碎水面波纹。这些比喻新颖贴切,把静态景物写得活灵活现。

3. 结尾四句转入抒情:放下玉勺停止服药(暗喻摆脱俗务),洗净官帽上的尘土(象征远离官场)。最后用东汉名士李元礼的典故,表达对高洁之士的仰慕,也暗含知音难觅的感慨。

全诗妙在:
- 动静结合:既有烟波、佛髻等静景,又有跳鳞、湍鸣等动景
- 比喻精妙:把山比佛髻、桥比星斗,既形象又带着超脱尘世的禅意
- 含蓄抒情:通过"洗官帽""叹知音"等细节,委婉表达归隐之志

诗人通过清新自然的笔触,把一次普通的泛舟游玩写得充满仙气,展现了宋代文人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理想。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