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县郑板桥纪念馆索题(一九八三年义乌作)

两袖清风一蹇驴,乌纱抛去又何如。
萧萧数叶衙前竹⑴,半入吟怀半入书。

现代解析

这首小诗用简单生动的画面,歌颂了清代画家郑板桥清廉自守、洒脱不羁的品格。

前两句像一组特写镜头:一个骑着瘦驴的清瘦身影("一蹇驴"),随手把官帽("乌纱")抛开的潇洒动作。这里用"两袖清风"这个成语,既说郑板桥为官清廉,也暗示他离开官场时什么都没带走。反问句"又何如"带着几分不屑,表现他对功名富贵的淡漠。

后两句把镜头转向衙门前的竹子:风吹竹叶的沙沙声("萧萧"),既是现实中的声音,也象征着文人高洁的精神。这些竹子一半化作他吟诗的情怀,一半融入他笔下的书画——郑板桥以画竹闻名,这里巧妙点出他艺术灵感的来源。

全诗短短28个字,就像郑板桥笔下的墨竹图,用简练的线条勾勒出三个层次:清廉的官员、洒脱的文人、痴迷艺术的画家。最妙的是把"衙前竹"这个普通景物,写成了连接现实与艺术、官场与田园的桥梁,让我们看到一位真正活出自我、把生活过成艺术的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