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两儿 其一
初冬可读书,披帷对月影。
困穷亦何常,天意默示警。
所期在远大,忘此清夜永。
经义纂孟荀,如汲得修绠。
摛辞芟缪悠,百家足驰骋。
蕴辉珠处渊,含英金在矿。
世人竞目睫,欲语还如哽。
但求寡悔尤,焉用名炳炳。
困穷亦何常,天意默示警。
所期在远大,忘此清夜永。
经义纂孟荀,如汲得修绠。
摛辞芟缪悠,百家足驰骋。
蕴辉珠处渊,含英金在矿。
世人竞目睫,欲语还如哽。
但求寡悔尤,焉用名炳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父亲写给两个儿子的家训,主题是教导孩子在困境中坚持读书、追求远大理想。全诗用平实的语言传递深刻的人生道理,我们可以分几个部分来理解:
1. 读书的时机与环境
开头用"初冬可读书,披帷对月影"描绘了冬夜挑灯苦读的画面。这里不是说只有冬天才能读书,而是强调任何环境(哪怕是寒冷的冬夜)都适合学习,关键是要有坚持的态度。
2. 如何看待困境
"困穷亦何常"意思是贫穷困顿只是暂时的,就像上天给我们的警示,提醒我们不要懈怠。这里父亲在告诉孩子:不要被眼前的困难吓倒,逆境反而能磨砺意志。
3. 读书的方法与目标
诗中提到要钻研孟子、荀子的经典("经义纂孟荀"),就像打水要用长绳一样,做学问也要掌握正确方法。同时提醒要辨别剔除错误观点("摛辞芟缪悠"),广泛吸收百家思想。
4. 价值的积累与沉淀
用"珍珠藏在深水,金子埋于矿脉"的比喻,说明真才实学需要长期积累。父亲告诫孩子:不要像世俗之人那样急功近利("世人竞目睫"),真正的才华如同珍宝,需要时间沉淀。
5. 最终的处世态度
最后四句是核心教导:做人但求问心无愧("寡悔尤"),不必刻意追求虚名。这是中国传统文人"重实轻名"价值观的体现,强调内在修养比外在名声更重要。
全诗的魅力在于:
- 用"珍珠""金矿"等日常比喻讲深刻道理
- 既有严厉警示(天意示警),又有温暖鼓励(蕴辉含英)
- 把读书、做人、处世的道理融为一体
- 结尾"但求寡悔尤"与开头"困穷亦何常"呼应,形成完整的人生观
这位父亲不是在说教,而是通过自己的感悟告诉孩子:读书不是为了显赫名声,而是为了修炼品格、实现理想。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知识都能像冬夜的月光一样,给人温暖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