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金华方韶卿在雅堂

钟仪作楚奏,庄舄吟越声。
土风固尔殊,心事终当明。
韶濩久不伦,矧复英与茎。
正声何寥寥,淫哇鸣纵横。
世有知音人,恻恻闻若惊。
抱器入河海,泯默怀幽贞。
掩泣望西狩,素王不复生。
怆然鼓一曲,聊以舒此情。
一鼓草木震,再鼓山岳清。
我耳非子期,顾我一再倾。
何当登斯堂,酌酒歌鹿鸣(同上书页三三○九)。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怀才不遇的文人,借音乐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坚守。我们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用典开篇:开头用钟仪(楚国乐师被囚仍奏楚曲)和庄舄(越国人在楚国生病仍唱越歌)的故事,说明人即使身处异乡,内心始终忠于自己的根。这里暗示作者对文化正统的坚持。

2. 时代乱象:中间批评当下雅乐(韶濩)失传,低俗音乐(淫哇)泛滥,就像文化衰败的世道。作者渴望遇到知音,但知音难觅,只能像抱着乐器的隐士一样默默坚守节操。

3. 悲愤抒情:想到孔子(素王)已逝,文化复兴无望,作者只能通过弹琴发泄情绪。他描写琴声的威力——第一次能让草木震动,第二次能让山岳清净,其实是比喻真正的艺术能震撼人心、净化世界。

4. 孤独共鸣:最后自谦说"我的耳朵不如钟子期(著名知音)",却依然被琴声打动。他幻想能到朋友的"在雅堂"喝酒吟诗,表达对知音相伴、文化复兴的向往。

全诗用音乐作比喻,表面写弹琴,实际是知识分子在文化衰微时的自白:既孤独愤怒,又坚守初心,渴望被理解。最动人的是"草木震""山岳清"的想象,让读者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文人内心的澎湃。

0